为了深入贯彻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的有关精神,完善和细化《山西农业大学辅导员日常工作指南(试行)》、《山西农业大学学院学生工作考核指标体系(试行)》中有关特殊群体学生工作的内容,开创性地做好我校特殊群体学生的帮扶工作,努力营造一个安全、稳定、温馨、和谐的校园环境,现特拟定特殊群体学生帮扶工作实施细则。
一、特殊群体学生的帮扶工作原则
1、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从解决学生实际问题出发,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2、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服务理念,关心特殊群体学生的生活、学习和心理健康状况。
3、坚持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
4、注重发挥各方教育合力,重视日常工作中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相结合。
二、特殊群体学生的长效帮扶机制
特殊群体学生主要包括经济困难学生群体、学习困难学生群体、心理障碍学生群体、网络痴迷学生群体、生理缺陷学生群体、人际交往困难学生群体、经常违纪学生群体和境遇性危机学生群体等。我校学生工作要积极关注并给予有效帮扶,促进特殊群体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成才。帮扶工作要坚持预防为重点,帮扶为中心,做到事前有防范、事中有措施,事后有帮扶。
(一)做好特殊群体的建档工作,实行动态跟踪管理,建立预警预防机制。
1、在新生报到时,通过家长见面会、座谈交流、调查问卷等形式,对特殊群体学生有初步的把握和了解,掌握特殊群体的第一手资料。
2、入学后对新生进行心理普查和测试。一旦确定有心理偏差的学生,要及时与学院、学生家长取得联系,力争对学生有更深入全面的了解,平时重点关注,建立心理档案,实行跟踪教育管理并定期对他们开展心理测试和心理疏导。
3、及时调整特殊群体档案。特殊群体的教育和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要根据学生的发展变化及时变更档案,对不同时期的特殊群体实施重点教育和管理,确保所建档案的时效性。
(二)完善特殊群体的心理疏导机制,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制定科学的心理问题预防干预程序。
1、针对特殊群体普遍存在的、较为集中的问题开展各种层面的心理辅导。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面向特殊群体学生开展咨询服务,包括个体咨询和团体心理辅导,将个别性与普遍性相结合,建立有效的疏导机制。
2、健全学校、学院、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防护网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学院心理辅导员与班级心理委员共同构成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三级层面,为特殊群体学生提供直接、全面、多元的帮扶途径。
3、班级心理委员和学院辅导员要积极跟踪关注特殊群体学生的心理动态,积极开展个别谈话、集体座谈,了解学生的发展状况和心理水平,并及时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提供学生的异常动态,积极进行严重心理问题的预防和干预。
(三)建立全员参与、全过程关注、全方位帮扶的特殊群体教育机制,充分发挥教育合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建立全方位的关怀帮扶机制。全体教育者立足于帮助特殊群体学生解决经济、生活、学习等方面的实际困难,通过一定的政策、物资及管理帮扶,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
2、建立全员参与的教育、沟通和宣泄机制。学生工作者及时、主动地关注特殊群体学生,倾听学生需要和诉求,提供多层面的教育和沟通渠道,积极开展思想教育工作,建立以人为本的教育和服务理念。
3、建立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环境育人机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促进特殊群体学生与其他学生之间相互沟通、理解与帮助,满足特殊群体学生的精神需要和心理需求,培养其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心理品质。
三、主要特殊群体学生的帮扶工作方法
(一)经济困难学生群体
经济困难学生群体一般是指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标准,无力提供学费的学生。如家庭无劳动力,子女多,突遭不幸变故,人均收入低微等情况。
该群体由于经济上的压力,形成了自强、自尊与自卑并存的思想心理特点:一部分人敢于面对困难,个性独立,学习勤奋,生活简朴且成绩优秀,但是处事比较谨慎敏感,怕被人看不起,易产生焦虑和自卑感,常把自己封闭起来,思想和行为比较懈怠;一些则因为生活和学业的压力,人际交往出现障碍,自我意识不良,急于求成导致思想负担过重,情绪孤独抑郁,心理脆弱以至出现心理问题。
1、要建立科学有效的经济困难界定标准,努力完善现有的“贷、勤、奖、助、补、减、免”的资助体系,内引外联,依靠社会力量,拓宽资助渠道,扩大资助受益面与资助额度。各学院要严格执行《山西农业大学国家助学贷款实施细则》、《山西农业大学关于资助家庭困难学生完成学业的实施细则》等文件,帮助在校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2、做好经济困难学生群体的心理疏导,引导他们自立、自强、自尊、自爱,树立艰苦奋斗的良好作风。学校心理教师、学院辅导员要专门开设专题咨询、专题讲座,通过个别咨询和团体辅导等形式,激发该群体学生的内驱力,帮助其摆脱自卑和自闭心理,树立信心,正确看待经济贫困,达到经济与心理的双重脱贫。
(二)学习困难学生群体
学习困难学生群体是指学习上存在一定障碍或困难,不能达到国家规定学业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仅靠自己一时难以完成必要的学习任务,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措施给予帮助和矫治的学生。其成因各有不同,主要包括:因地域差异导致学习基础差;因学习能力低,适应力不强,导致自我管理意识较差;因对专业不感兴趣,产生厌学情绪;因学习方法不当,不能适应大学的自主学习;因经济困难、心理障碍等原因导致学习成绩较差。
对于学习困难学生群体的帮扶,要深入了解其问题形成的原因,针对各自情况开展不同形式和不同层次的帮助。
1、提升学习困难学生的心理品质,促进全面发展为根本。学习困难学生群体的心理特点是:自身缺乏自律性,意志力薄弱,厌学心理异常严重,竞争能力相对较弱,有低人一等的自卑心理,思想负担过重,心理压力大。因此在日常教育中要多鼓励这些学生,增强其自信心和意志力。
2、对学习困难学生群体开展学习心理辅导,教授学习方法和自我管理方法,引导他们明确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学会合理安排和利用时间,提高自身的学习效率。对于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困难的学生,专业教师要采取有力措施增强教学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针对因社会、家庭因素造成的学习困难学生群体,要进行深入了解和积极关注,帮助其解决实际困难,同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鼓励其形成积极健康的世界观、价值观和良好的心理品质。
(三)心理障碍学生群体
心理障碍学生群体是指心理脆弱、心理承受能力低、抗挫折能力差或心理不健康的大学生群体。他们常伴有焦虑、抑郁、孤僻、自卑、冷漠等心理,多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狭隘心理严重,甚至出现严重的心理疾病,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及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严重心理障碍者指患有严重心理疾病,并已经专家确诊的学生,如患有抑郁症、恐怖症、强迫症、癔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病等疾病的学生。对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要充分依靠学校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及时有效地对不同情况的心理问题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心理咨询和疏导。
1、一般心理问题学生的援助策略
大学生的一般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入学适应不良;学习、人际交往、恋爱情感问题;对自我的认同与接纳问题;择业与就业困惑;及家庭关系问题等。
该学生群体需要我们进行接触沟通、理解倾听和关心支持,帮助其疏泄情绪、澄清问题、寻找原因、调整认知,协助解决实际问题为主,并在必要时推荐同学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
2、神经症群体的援助策略
神经症患者在大学生群体中占有一定的比例,主要表现为持久的心理冲突,当事者觉察到或体验到这种冲突,并因之而深感痛苦且妨碍其心理功能或社会功能,但没有任何可证实的器质性病理基础,常见类型有:神经衰弱、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和恐怖症等。
神经症一般需要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必要时辅之于药物治疗才能取得成效。因此,神经症的鉴别必须由心理学专业人员来完成。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应给予这些同学充分的理解和帮助,既要关心又不能过分关注,以帮助其建立自信、实现自助为发展目标,避免伤及学生自尊和隐私安全。
3、精神病性心理问题的援助策略
重性精神病是指人脑机能活动失调,丧失自知力,社会功能严重损害,不能应付正常生活,不能与现实保持恰当接触的严重心理障碍。大学生常见的精神病性心理问题有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病、偏执性精神病和反应性精神病等。
精神病性心理问题的学生面临严重问题,处理策略必须周密而慎重:
(1)保证当事人以及周围人群的安全。必须安排24小时看守,以避免意外事件。
(2)应当立即联系其监护人。对于存在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要及时与学院、教师和家长沟通,以便进行积极干预和治疗。
(3)应及时送合适的医疗机构进行心理治疗。
(4)对患有精神病的学生应理解、关怀、帮助,不应歧视、厌恶、冷淡。
(四)网络痴迷学生群体
随着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网络在为我们工作、学习、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使部分同学沉迷其中,聊天、玩游戏、接触不健康的或反动言论信息等。沉迷电脑并使用网络进行交往的人,社会交往能力和情绪都会受到影响,而且使用时间越长情况会越糟糕,具体表现为孤独、自闭、强迫症状、有精神分裂倾向等。
1、对网络痴迷学生群体积极开展心理辅导,加强意识引导。利用心理健康团体训练和小组辅导、个别辅导等方式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和评价自我,增强自我调控能力和意志力,学会正确处理网络游戏与学习、生活的关系。各学院通过班会、宣传栏和文体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安全、科学、文明上网。
2、利用各种渠道进行行为规范与指导。学校、学院要加强对网络痴迷学生群体的监督和管理,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要鼓励大学生在校树立明确目标,端正学习态度,养成充实、健康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五)生理缺陷学生群体
生理缺陷学生主要指身体残疾、有缺陷、体弱多病的学生,如长相较丑、身材比较矮小,身体局部畸形或残疾、性心理与行为异常等。生理缺陷学生在大学生中所占比例很小,但他们承受着更大的心理压力和艰辛,故不可忽视。
1、对生理缺陷学生群体,要以励志为主,帮助和鼓励并重。教师要真心尊重、爱护他们,进行情感交流,用成功例子和优秀人物做横向比较鼓舞他们,以其自身成长的纵向比较来肯定他们,帮助树立自信心,使之产生强烈的自我实现愿望。
2、在校园学习和生活中积极关注并给予实际的帮助,尽力为其提供便利的环境。同时要保护生理缺陷学生的自尊心,使其拥有一个尊重、友好、安全的心理环境。
(六)人际交往困难学生群体
人际交往困难是指在校大学生在相处和交往的过程中表现出的不适、自闭、逃避、自恋、自负,以及难以调和与他人关系的不良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但主要原因是大学生在交往中存在一些人格缺陷和不良心理特征,包括自我封闭、自我否定、自我欣赏、盛气凌人等。
对于人际交往困难学生群体,一方面要进行有效的人际交往心理指导,通过团体辅导与个体咨询的方式,引导其建立交往意愿,学习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方法,逐步掌握人际关系的技巧,从而提升交际能力。另一方面,学院和班级在日常生活中多组织集体文化活动,鼓励同学们参与其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并建立团结向上、互帮互助的集体意识和合作观念。
恋爱及情感问题是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当前大学校园恋爱现象非常普遍,同居现象屡见不鲜。许多大学生表现出盲从、轻率、随便、尝试等思想心理特点,在“性”的问题上缺乏正确的指导和认识;大学生的承受能力较弱,容易造成失恋受挫,有的同学因失恋导致精神崩溃,痛不欲生,甚至萌发报复、自杀等念头,极易发生过激行为。
因此,要充分利用心理健康教育课、讲座、团体训练、个别咨询等不同形式对学生开展恋爱心理教育和性教育;学院和班级要认真关注大学生恋爱群体,特别是恋爱受挫群体,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及时疏导,避免出现极端事件。
(七)经常违纪学生群体
学生违纪的根本原因是学生个体发展中的心理和认识问题。违纪学生在出现违纪行为时都存在异常心理,这样的心理属于消极机制,也可看作是一种违纪动机。学生违纪的心理类型概括起来主要有侥幸心理、随意心理、逆反心理、攀比心理、自满心理和障碍心理等,要根据不同个体的自身特点来进行教育和引导。
1、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遵循理论联系实际、说服与民主相结合、提高思想认识和关心学生实际问题相结合、表扬与批评相结合、身教与言教相结合。
2、借助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方面的必要知识,了解自己的问题所在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增强自我完善的能力,避免因冲动或心理障碍引起的违纪违法行为。
3、做好违纪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大多数学生违纪后都背有心理负担,愧疚感、自卑感相互交织。要及时对其进行心理引导,帮助他恢复自信,建立正确的自我意识,明确发展方向,提高心理品质,完善自身素质。
4、教书育人,加强管理,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教师不断加强和改善教风,树立严谨的治学态度,从政治上、思想上、品德上培养引导学生,坚持育人先育德。加强学生管理,对自我约束能力较差的学生起到抑制作用。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可以为大学生健康发展提供积极的外部条件,为大学生的成长提供重要的精神环境和心理氛围。
(八)境遇性危机学生群体
境遇性危机学生群体指生活学习中遭遇罕见或突如其来的悲剧性事件,而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交通意外事故、绑架、强奸、意外刺激、突发的重大疾病等都可能导致境遇性危机,境遇性危机的显著特点在于它是偶然的、不可预期的,但会产生突然、强烈的刺激。
对境遇性危机学生群体,要提供及时的、专业的心理援助,并及时有效地与负责危机干预的其他系统(教育管理部门、社会安全部门、医疗卫生部门、社会工作部门等)进行合作,有计划有步骤地对事件当事人或人群进行心理干预,同时协助有关部门对当事人、相关人群(同学或教师)和亲属人群(家长或亲人)提供科学有效的心理援助和心理辅导。其中,实现当事人心理自助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和最终目的。
在学工部的领导下,各学院要高度重视、积极开展特殊群体学生的筛选、关注和帮扶,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实现育人功能,展现人文关怀,致力于创建和维护安定和谐的校园环境,促进全体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成才。
山西农业大学学工部(处)
2012年10月29日